谈落实—​《学前教育法》落地实施的路径

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局 胡春慧

《学前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迈入“有法可依”的法治化发展阶段,对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里程碑意义。借“学前有法 善育有规”宣传月活动契机,红山区教育局紧扣法律核心要义,从七大维度系统推进法规落地:

一、强化培训宣传,筑牢法治认知基础

以“分级分层、全域覆盖”为原则构建培训体系: 2025年2月24日组织园长、副园长及保教主任开展专题培训,重点解读普惠性政策、安全责任与教师权益等核心条款;2025年5月20日启动线上研修,组织学前教育管理人员通过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深化法律解读能力;推动园所开展全员培训,并通过家长学校、公众号、社区宣讲等渠道普及“禁止小学化”“幼儿权益保障”等法律要点,强化社会监督意识。

二、依法规范民办园管理,守好办园底线

严格执行准入审批、年检制度,实施民办园分类定级管理,对不合格园所限期整改,整改不力者依法关停并公示;开展“小学化”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学科培训点,重点整治园舍安全、消防验收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

三、多维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幼儿健康成长

落实7部门《校园食品安全指导意见》,推进“三个一”工程(食堂现场办公会、满意度调查、春季自查)与“六大举措”(自查整改、库存清理、设备维护、虫害防治、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建立校园安全红线清单,实行专人负责制,通过“四不两直”督导检查与“校园餐”专项整治,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四、夯实师资建设,提升专业育人能力

构建“国家-市区-园本”三级培训体系,通过理论研修、观摩交流、教学能力大赛等形式赋能教师发展;搭建“点-线-面”三级教研网络,每年开展20余场片区教研活动,组建3个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与2个名园长工作室,培养专家型管理团队;开展“理论学习+线上研讨+实践观摩”培训模式,重点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教研创新能力。

五、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

成立幼儿园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引入多主体课程审议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实现课程迭代升级;建立区域课程资源库,推行“公带民、强扶弱”结对帮扶模式,聚焦自主游戏实践难点开展经验共享,促进园所特色发展。

六、构建发展共同体,促进优质资源辐射

组建6个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形成管理、教研、资源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 以3所国家试点园为核心构建“3+6+8”推广网络(3个国家试点园、6个共同体、8个市级试点园),推动城乡园、公民园骨干教师互派跟岗,实现师资资源共建共享。

七、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凝聚教育合力

建立48个幼小衔接共同体,通过幼儿园与小学教研联动、跟岗轮岗、亲子体验活动等方式缓解衔接焦虑;红山区第十二幼儿园、第六幼儿园等园所的衔接经验获市级推广,推动幼小双向衔接,形成“双向衔接、协同育人”典型范式。

《学前教育法》的落地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红山区教育局将以法治思维统筹发展,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强化资源供给,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高质量迈进。


赤峰市教育局     

2025年5月26日    



【字体: 】【收藏】 【 打印】【关闭